查看: 2882|回复: 8

关于网络中burst帧出现的原因及出现情况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前辈,我有如下几个白痴问题,如果您知道的话,请帮忙解释下:

1.网络中为什么会有burst帧出现?

2.burst帧的出现是否意谓着网络中出现了冲突?

3.burst帧的多少是否决定了网络的优劣程度?

4.完全没有burst帧的网络是否存在?

本人是做网络性能测试的,在rfc2544中的back-to-back测试中,其实就是测试的burst帧的最小帧间距。
但是这个测试对于实际网络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实在是不太能够理解,如果有理解的前辈在,请给晚辈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讲解一下,晚辈在这里先行谢过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高手的到来,自己顶一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1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burst桢是不是指造成一个DUT从idle状态直接进入繁忙时的那些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3: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应该是楼上的兄弟说的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兄弟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其中的意思我还是不能很清晰的理解,我查到在RFC2544中定义的一段,如下:



3.术语的定义
3.1背靠背(Back-to-back)
定义:固定长度的帧按照一定的速率出现。从而当某种传输介质传输这些需按一定速率传送的帧时,从空闲状态到开始传送只需经过一段短的或者中等的时段,帧和帧之间只会有些极小的合法的间隔出现。
讨论:在网络中许多设备都可以产生背靠背帧脉冲串,并且这种设备的数目还在增长中。这样的设备比如使用像NFS一类的协议的远端磁盘服务器,比如RDUMP这样的远端磁盘备份系统,和远端磁带访问系统都可以被配置成:一个请求就可以引发一批大小为64K字节的数据被返回。对于以太网这样只能传送相对小的MTU的网络来说,由此会导致许多网络片断(Fragments)在网络中传送。因为只有当所有的网络片断都被收到时,才会将这些网络片断重组,如果因为网络中的某些网络设备没能对连续帧进行充分处理而引起某个网络片断的丢失,将会使这些网络片断的发送方陷入无限循环中,不断地尝试着发送大量数据段来使接收方完整地收到这些网络片断。随着Internet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路由更新信息生成许多帧,同时现代路由表被传送的速度也要非常快。由于路由信息传送帧的丢失将会产生网络不可达的错误信息。对这个参数的测试目的就是要确定网络设备的数据缓存范围的大小。
衡量单位:产生脉冲时以N字节为一个帧的帧数。



上面的定义大概给出了一个burst帧出现的原因,但是小弟还是不能理解,能否楼上兄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在下描述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14: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nan 于 2007-1-22 13:38 发表
楼上兄弟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其中的意思我还是不能很清晰的理解,我查到在RFC2544中定义的一段,如下:



3.术语的定义
3.1背靠背(Back-to-back)
定义:固定长度的帧按照一定的速率出现。从而当某 ...


上面这段话是从RFC 1242中翻译过来的

Back-to-back测试的方法在RFC 2544中有,在第17页 (E文版的)

burst frame,比如说,你桌子上有4门电话,平时都不怎么响的.突然有一天4门电话同时响起来了.这个时候就看你接电话的本事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兄弟的话,通俗易懂,NB啊·~~

顿时茅塞顿开啊~~~~

我说下我的理解,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哈~~


假设如下环境:

1000M环境下,每秒钟可以传送1488096个64字节包,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包的传送时间是1/1488096 s
同样情况下,如果一秒钟我只发送1000个64字节包,那么每个包的传送时间就是1/1000 s

我们假设每个包经过设备的时间是固定的,那么第二种情况下帧和帧之间的间隔时间就明显大于第一种情况
帧和帧之间的间隔越短,相同时间内设备缓存的包的数量就越多,如果缓存器大小固定,当帧的间距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可能出现将设备缓冲器堆满的现象,这样,设备就开始丢包了。

而帧间距由大到小突然变化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burst
系统承受最小burst帧的数目就是考验设备back-to-back的能力,也就是设备缓冲数据包的能力。

楼上的兄弟看看我有没有理解错误的地方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 1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nan 于 2007-1-22 18:34 发表
楼上兄弟的话,通俗易懂,NB啊·~~

顿时茅塞顿开啊~~~~

我说下我的理解,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哈~~


假设如下环境:

1000M环境下,每秒钟可以传送1488096个64字节包,也就是说,平均 ...


burst的意思有突然的意思
不是说1秒钟处理1000个桢,桢间距就是1/1000秒.可能在1秒中内前1000/1488096,设备已经处理光了那1000个桢,也就是说这1秒钟内大部分时间设备是在空闲的状态。
其次,每个设备还有不同的Inter Frame Gap时间,就是发送完第一个桢到第二个桢的preamble中的间隔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话又让我有些糊涂了,到底帧间距的大小变化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如果不是由于相同时间内转发帧的数量变化造成帧间距的变化,那还有什么能够导致帧间距的变化呢?

按照楼上的说法,一秒钟发送1000个帧和一秒种发送2个帧,他们的帧间距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Inter Frame Gap是帧和帧之间的间距,rfc2544中规定为96字节,是一个恒定的值(测试背靠背除外)。

在交换设备中应该存在一个最小帧间距的概念,当转发的帧小于最小帧间距的时候,设备开始丢包(这行是我自己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CSNA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