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58|回复: 9

生成树协议极其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5 17: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供大家分享:
生成树协议极其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CSNA会员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5 1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再有配置实例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6 2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学看,对这个挺感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09: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802.1s的介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介绍了802.1w和802.1s的主要特性、与传统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并提供了一些协议移植准则建议。

  IEEE 802.1w快速生成树协议

  IEEE意识到原始802.1D生成树协议的融合特性与现代化的交换网络和应用相比是有差距的,为此设计了一种全新的802.1w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以解决802.1D的融合问题。IEEE 802.1w RSTP的特点是将许多思科增值生成树扩展特性融入原始802.1D中,如Portfast、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通过利用一种主动的网桥到网桥握手机制取代802.1D根网桥中定义的计时器功能,IEEE 802.1w协议提供了交换机(网桥)、交换机端口(网桥端口)或整个LAN的快速故障恢复功能。通过将生成树"hello"作为本地链接保留的标志,RSTP改变了拓扑结构的保留方式。这种做法使原始802.1D fwd-delay和max-age计时器主要成为冗余设备,目前主要用于备份,以保持协议的正常运营。

  除了下面章节中列举的新概念外,RSTP引入了新的BPDU处理和新的拓扑结构变更机制。每个网桥每次"hello time"都会生成BPDU,即使它不从根网桥接收时也是如此。BPDU起着网桥间保留信息的作用。如果一个网桥未能从相邻网桥收到BPDU,它就会认为已与该网桥失去连接,从而实现更快速的故障检测和融合。

  在RSTP中,拓扑结构变更只在非边缘端口转入转发状态时发生。丢失连接--例如端口转入阻塞状态,不会像802.1D一样引起拓扑结构变更。802.1w的拓扑结构变更通知(TCN)功能不同于802.1D,它减少了数据的溢流。在802.1D中,TCN被单播至根网桥,然后组播至所有网桥。802.1D TCN的接收使网桥将转发表中的所有内容快速失效,而无论网桥转发拓扑结构是否受到影响。相形之下,RSTP则通过明确地告知网桥,溢出除了经由TCN接收端口了解到的内容外的所有内容,优化了该流程。TCN行为的这一改变极大地降低了拓扑结构变更过程中,MAC地址的溢出量。

  端口作用

  RSTP在端口状态(转发或阻塞流量)和端口作用(是否在拓扑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除了从802.1D沿袭下来的根端口和指定端口定义外,还定义了两种新的作用(见图1):




· 备份端口--用于指定端口到生成树树叶的路径的备份,仅在到共享LAN网段有2个或2个以上连接,或2个端口通过点到点链路连接为环路时存在

  · 替代端口--提供了替代当前根端口所提供路径、到根网桥的路径

  这些RSTP中的新端口实现了在根端口故障时替代端口到转发端口的快速转换。下面的例子中详细解释了此过程。

端口状态

  端口的状态控制转发和学习过程的运行。

  RSTP定义了3种状态:放弃、学习和转发。根或指定端口在拓扑结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替代或备份端口不参与主动拓扑结构。在稳定的网络中,根和指定端口处于转发状态,替代和备份端口则处于放弃状态。

  快速融合概述

  如前所述,RSTP 旨在尽快地将根端口和指定端口转成转发状态,以及将替代和备份端口转成阻塞状态。为防止生成转发环路,RSTP在网桥间采用了明确的"握手"功能,以确保端口作用在网络中分配的一致性。

图2介绍了将端口转换成转发前达成的协定/建议握手。当链接激活时,"P1"和"P2"都成为处于放弃状态的指定端口。


  在这种情况下,"P1"将向交换机A发送一个建议BPDU。收到新BPDU后,交换机A将确认根交换机有较优根成本。因为BPDU包含较高的根优先级,交换机A在将新的根端口"P2"转入转发状态前,会先启动同步机制。如果一个端口处于阻塞状态或是一个边缘端口(位于网桥LAN边缘或连接到终端工作站),该端口与根信息同步。

  端口3("P3")已满足上述要求,因为它已经是阻塞的。因此,不会对该端口采取任何行动。但是,"P4"是一种指定端口,需要阻塞。一旦交换机A上的所有接口处于同步状态,"P2"就会承认从前从根接收的建议,并可以安全地转入转发状态。在收到交换机A的认可后,根交换机将立即将"P1"转入转发。建议/协定信息的类似传送波将从"P4"传播至网络枝叶部分。

  由于这种握手机制不依赖计时器,因此它可以快速地传播至网络边缘,并在拓扑结构变更后迅速恢复连接。如果协定并未复制建议信息,端口会转换成802.1D模式,并通过传统听学顺序转入转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802.1w协议只适用于点到点链接。在媒体共享的情况下,802.1w协议将转换成802.1D运行。

  多生成树协议

  在Cisco MISTP[多实例生成树协议]的推动下,MST通过将一些基于VLAN的生成树汇聚入不同的实例,并且每实例只运行一个(快速)生成树,从而改进了RSTP的可扩展性。为确定VLAN实例的相关性,802.1s引入了MST区域概念。每台运行MST的交换机都拥有单一配置,包括一个字母数字式配置名、一个配置修订号和一个4096部件表,它与潜在支持某个实例的各4096 VLAN相关联。作为公共MST区域的一部分,一组交换机必须共享相同的配置属性。重要的是请记住,配置属性不同的交换机会被视为位于不同的区域。

为确保一致的VLAN实例映射,协议需要识别区域的边界。因此,区域的特征都包括在BPDU中。交换机必须了解它们是否像邻居一样位于同一区域,因此会发送一份VLAN实例映射表摘要,以及修订号和名称。当交换机接收到BPDU后,它会提取摘要,并将其与自身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为避免出现生成树环路,如果两台交换机在BPDU中所接收的参数不一致,负责接收BPDU的端口就会被宣布为边界端口。

  IEEE 802.1s引入了IST(内部生成树)概念和MST实例。IST是一种RSTP实例,它扩展了MST区域内的802.1D单一生成树。IST连接所有MST网桥,并从边界端口发出、作为贯穿整个网桥域的虚拟网桥。MST实例(MSTI)是一种仅存在于区域内部的RSTP实例。它可以缺省运行RSTP,无须额外配置。不同于IST的是,MSTI在区域外既不与BPDU交互,也不发送BPDU。MST可以与传统和PVST+交换机互操作。思科实施定义了16种实例:一个IST(实例0)和15个MSTI,而802.1s则支持一个IST和63个MSTI。

  与传统生成树的互操作性

  RSTP和MSTP都能够与传统生成树协议互操作。但是,当与传统网桥交互时,802.1w的快速融合优势就会失去。

  为保留与基于802.1D网桥的向后兼容性,IEEE 802.1s网桥在其端口上接听802.1D格式的BPDU。如果收到了802.1D BPDU,端口会采用标准802.1D行为,以确保兼容性。例如,在图3中,交换机A上的"P4"一旦在至少两倍的"hello time"中检测到PVST+ BPDU,它就会发送PVST+ BPDU。要说明的是,如果PVST+网桥从网络中删除后,交换机A就无法发现拓扑结构变更,需要人工重启协议移植。


图3介绍了应用于VLAN 2000的转发拓扑结构,它映射至RSTP/MSTP区域中的MST #2。用于IST和MST #2的根交换机驻留于RSTP/MSTP区域内。MSTI BPDU并未发送至边界端口"P4"外,只有IST BPDU是如此。通过在PVST+域所有现用VLAN上复制ISTP BPDU,MST区域模拟了PVST+邻居。然后,PVST+域接收IST上发送的BPDU,并选择交换机B作为VLAN 2000的根交换机(注:交换机B是IST的根。)

  如果PVST+域中出现拓扑结构变更,在传统云中生成的相应的拓扑结构变化通知(TCN)BPDI将由IST在MST域中处理,不致影响MST转发拓扑结构。为了避免可能导致环路的错误配置,强烈建议为MST域中的PVST+实例(即IST根)配置根交换机。

  主要定义

  IEEE 802.1D--IEEE建议,在整个第二层域中定义单一无环路拓扑结构。由于802.1D无虚拟LAN(VLAN)感知功能,因此转发拓扑结构是唯一的,独立于网络中现用的VLAN。这种方案从计算开支的角度是可扩展的,但在配置多个VLAN的情况下,无法为冗余链接提供负载均衡功能。

  PVST+--思科生成树为每个VLAN构建了一个不同的逻辑拓扑结构。这种方案通过允许每个VLAN拥有不同的转发链接,实现了负载均衡,但它却是CPU密集型的--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是根据各个VLAN生成并处理的。

  作者简介:CHIARA REGALE是思科城域以太网部的技术营销工程师。她主要从事城域以太网领域的解决方案设计和修正工作。从意大利Politecnico of Turin获得电信工程理学硕士学位后,Regale加盟Cisco Catalyst 6000生成树协议开发团队,负责设计和实施特性,以改进生成树性能。她的联系方式为chiara@cisco.com。有关一些交换机转发拓扑结构的移植策略和样本配置,请参考Packet Online。

[ 本帖最后由 garnett_wu 于 2006-7-10 09:5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CSNA会员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0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802.1S完善网络架构
长期以来,设计二层网络的网管人员一直依赖IEEE 802.1D生成树协议(STP)提供冗余性,确保多个网桥和交换机之间的无环路连接性。然而802.1D和802.1Q VLAN的结合却给人们带来了挑战。

    如果用户用多条链路来分隔VLAN传输流的话,STP会使其中的一些数据路径失去作用。802.1S多生成树协议(MSTP)支持网络中的多个生成树,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项标准使管理人员可以将VLAN传输流分配到特定的路径上。


  以一个配置三台全互联交换机的网络为例。在这一网络中有两个ID号分别为10和20的VLAN。交换机1将VLAN 10和VLAN 20分配到交换机的两个端口上,使VLAN 10和VLAN 20数据流在独立的链路上传送。乍看起来,这似乎是将数据流负载平衡到两条VLAN上的理想配置。但是,STP运行在网络中的所有这三台交换机上。

    在交换机3被选为根桥接器的情况下,STP将阻塞交换机1与交换机2之间的链路,这就使来自VLAN 20的数据流不能在网络上传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尽管交换机将VLAN 10和20当做完全独立的网络来对待,但是原始的基于802.1D的STP却将整体拓扑结构当做一个网络来处理。

    一种解决办法是在交换机上运行多个独立的STP副本,即所谓的生成树实例。然而将惟一的生成树实例分配给每一个VLAN并不现实,因为这会造成交换机的额外开销。相反,多数网络只需要很少几个逻辑拓扑结构,每个拓扑结构一个生成树实例应当能够满足需要。

    多台设备若想正确地通信,就必须知道如何将VLAN映射到多个生成树实例上。在大型企业网络中可能需要不同的VLAN到MSTP的实例,因此802.1S标准利用多生成树域可提供这些不同的映射。

    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例子,会看到如何利用802.1S解决拓扑结构问题。如果将VLAN 10分配给MSTP实例1,将VLAN 20分配给MSTP实例2,将有两条独立的生成树拓扑结构。交换机3将成为实例1的根桥接器,阻塞交换机1与2之间的链路。

    不过与基于802.1D的情况不同,这条链路上阻塞的只是来自VLAN 10的数据流,而来自VLAN 20的数据流则可以在链路上传送。同样,MSTP实例2选择交换机2作为其根桥接器,阻塞交换机1与交换机3之间的链路,阻挡来自VLAN 20的数据流。

    通过分配VLAN来隔离生成树拓扑结构,网管人员可确保两条VLAN正确地在网络上运行。这样就获得了所需要的在网络上平衡数据流的效果,显示了802.1S MSTP在一个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CSNA会员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1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学习,加深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 19: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6: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的资料哦 保存了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CSNA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