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9-7-14 0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IEEE 802.1ad(QinQ)标准描述了以太网实现S+C的方式。S(Service)代表运营商的服务号,C(Customer)代表客户信息802.1ad描述了两种接口:Port-based service interface、C-tagged service interface,
基于端口的模式是将某一端口统一打上一个外层Q(普通QinQ),
基于客户Tag(标签)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Tag打上不同的外层Q(灵活QinQ)。
早期运营商仅仅提供Internet接入业务,理论上只需要客户标识,做到精细化管理即可。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如Triple-Play、Wholesale、VPN),运营商还需要对业务进行细分,以区别提供不同的管道、QoS策略,这就催生了S+C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S可以是VLAN、MPLS标签或MACinMAC中的服务ID。
运营商具体实施时,对于企业用户实施S+C策略,以保障客户Tag在透明传输到对端后继续有效,对于住宅用户则往往省略掉C Tag过程,直接打上S Tag(毕竟住宅用户本身一般没有Tag),通过S Tag区分不同的业务,认证通过DHCP+或PPPoE+,通过S Tag+端口精确认证。但是,由于相同业务的数据流不能细分用户,不能提供差异化服务,此时可以扩展S Tag的含义,如S1代表2M上网用户,S2代表1M上网用户,S3代表500K上网用户。安全问题依靠末端设备端口隔离、汇聚设备通过S Tag隔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