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910|回复: 18

802.11 MAC 通讯协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4 18: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EEE 802.11 MAC 主要提供了二种不同功能的访问方法:
分散协调式功能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简称 DCF )
集中协调式功能 (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简称 PCF )
所谓的「协调式功能」(Coordination Function) 是指一个用来决定什么时候那个工作站能开始送收数据的机制。DCF 是 IEEE 802.11 MAC 的基本访问方法,它主要是利用一种叫做载波感测多重访问及冲撞避免(carrier-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 简称 CSMA/CA)的技术,来提供工作站送收异步数据,这种方法可用在 Ad Hoc 和 Infrastructure 的无线局域网络架构中。PCF 提供工作站送收具有时限性 (time bounded) 的数据,在使用上属于免竞争(contention free)方法,因此也不会发生frame冲撞的情形,但只能用在某种基础架构的无线局域网络中。图13-19 描述了IEEE 802.11 MAC 通讯协议的架构,其中 PCF 是透过 DCF 来完成的。在一个BSS运作范围内,这两种功能是可以共存并容的。一个BSS中,如果有一个「协调站」(Point coordinator) ,则由其来负责督导这两种服务的交替进行。也就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免竞争式传输,再跟着进行一段时间的竞争式传输。如此一个周期称为一个超级frame (Superframe)。超级frame的长短不固定,而每一个超级frame中免竞争式传输的时间及竞争式传输的时间也可以不固定长短。以下介绍此二种方法的运作原理。

分布式协调功能 (DCF)
分布式协调功能是 IEEE 802.11 最基本的访问方法。无论是无基础架构网络 (Ad hoc) 或有基础架构网络 (infrastructure), 所有工作站都应该具有分布式协调功能。如图13-21 所示,利用 CSMA/CA 的技术,不同工作站间能共享同一传输媒介,并且解决不同工作站间可能发生的访问冲突。CSMA/CA 是利用所谓的载波感测技术,来判断某一频宽中的信号能量是否达到一个基准点,如果信号的强度在这基准点之下,就表示该频宽未被占用,因此工作站就可使用该频宽来送收数据。反之,若信号强度在基准点之上,则表示传输媒介目前是忙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站必需延缓 (defer) frame传送时间,直到发现传输媒介是空闲的,才能传送frame。实际上, IEEE 802.11 又将frame分为三种不同的优先权等级,每种优先权等级的frame在传送之前都必需等待一段固定大小的时间,称为「frame间隔」(Inter-Frame Space, IFS):
SIFS (Short IFS);短frame间隔,用来做立即的响应动作。下列frame送出的等候时间都是 SIFS等级:要求传送frame (RTS)、允许传送frame (CTS)、回复frame (ACK) 等等。
PIFS(PCF IFS);PCF frame间隔。在进行 PCF 免竞争式传输功能时,工作站传送frame前所必须等待的时间。
DIFS(DCF IFS); DCF frame间隔。在进行 DCF 竞争式传输功能时,工作站传送frame前所必须等待的时间。
EIFS (Extended IFS) : 延长frame间隔。工作站在进行重送frame时所必须等待的时间。
其中 SIFS < PIFS < DIFS < EIFS。优先权等级越高的frame其frame间隔越短,因此其使用传输媒介的机会就越大。这也就是说,工作站发现媒介由忙碌变成空闲时,还不能马上送出frame,要依frame的优先权等级等待一段适当的frame间隔时间,且在这段时间内媒介仍保持是空闲的才能将frame送出去。在这种方式之下,同一种优先权等级的frame发生冲撞的机会仍很高,因为同一种权限的frame在等候了相同的frame间隔之后,若发现这段时间内媒介为空闲,就会同时将frame传送出去造成冲撞情形。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工作站在等候了frame间隔的时间后,再等待一段由随机数决定的时间才将frame传送出去。因为每个工作站产生的后退时间极可能不同,所以frame发生冲撞的机会就会降低。这就是后退 (backoff) 算法的精神,与 IEEE 802.3 CSMA/CD 的后退算法相似。
图13-21 基本访问方式
虽然 CSMA/CA 和 CSMA/CD 都是采用载波感测的原理来判断是否有其它工作站正在使用传输媒介,二者之间还是有些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当工作站发现传输媒介由忙碌变成空闲时,CSMA/CD 会将frame立刻传送出去,然后监听是否发生冲撞,若发生冲撞,则立刻停止传送frame并且等待一段随机延迟时间后再从载波感测开始。CSMA/CA 的做法则是在发现传输媒介由忙碌变成空闲时,先产生一段随机延迟时间 (为了说明CSMA/CA和CSMA/CD的差异,在此暂不考虑frame间隔),然后才传送frame。其传送frame和产生随机延迟时间的顺序正好和 CSMA/CD的做法相反。先产
生随机延迟时间的目的是想预先避免发生冲撞,所以此方法叫「冲撞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在无线网络的系统中冲撞侦测的任务较不容易顺利完成,无法做的如有线网络中那样好。因为在无线网络系统中,不同工作站在传输媒介上所使用的信号强度范围是不定的,因此实体层很难在每次冲撞发生时,都能侦测出发生冲撞。避免发生冲撞并不表示冲撞就不会发生。由 CSMA/CA 的特性可以知道,frame传送前虽然延迟随机数时间但还是可能发生冲撞,而当冲撞发生时又侦测不出来,此时传送的frame就会漏失掉。为了提供可靠的通讯环境,IEEE 802.11在冲撞避免的功能中加入了frame传送的确认动作,以确保每一笔frame完整无损。
在无线网络系统中,除了冲撞不易侦测出来外,实体层在使用载波侦测技术时也容易误判传送媒介是否忙碌。IEEE 802.11 解决前者的方法如下:在传送端要传送frame前,先送出一个「要求传送」控制frame (Request to Send, RTS),而接收端在收到这个控制frame时则在经过一个 SIFS frame间隔后立刻回送另一种「允许传送」控制frame (Clear to Send, CTS)。只有当传送端正确的收到接收端所回复的 CTS 时 (表示传送端所传送的 RTS 没有发生冲撞),传送端才能送出frame。同时其它工作站看到此送给传送端的CTS 时,也会暂时停止尝试传送frame,因此传送端传送的frame与其它工作站frame发生冲撞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降低。IEEE 802.11 解决后者的方法是利用所谓的「虚拟载波侦测」(Virtual Carrier Sense),说明如下:虚拟载波侦测利用一个「网络配置向量」(Net Allocation Vector, 简称 NAV),此向量记载其它工作站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来传送frame,而使工作站根据这些信息能知道传输媒介现在是否忙碌。
前面曾说过,在用RTS/CTS 的技术送收frame时,当其它工作站看到接收端送回的 CTS 时,也会暂时停止传送frame。事实上,正确的说法应是,在 RTS frame和 CTS frame里都包含了一记载着传送端将来要传送frame的持续时间(duration)的字段,而当别的工作站在看到传送端送出的 RTS frame,或接收端送出的 CTS frame时,就会将里面记载的持续时间登录到自己的网络配置向量里。网络配置向量所记载的等待时间可能一直累积,如此一来,时间未归零前,就表示这个工作站现在不能传送frame,因为网络现在是忙碌的(其它工作站传送frame的时间还没结束)。此网络配置向量就好像具备了载波侦测功能,能告诉工作站传输媒介现在是否忙碌,因此也就称为虚拟载波侦测法。
RTS frame及 CTSframe必须成对使用,但是传送frame之前却不一定要使用RTC/CTS,如图13-22 所示。使用与否决定在于frame的长度。系统会定义一个参数称为RTSThreshold, frame长度必须大于或等于 RTSThreshold 的值才使用RTS/CTS。主要的观念是传送端在传送frame后应该收到回复讯息才能确认正确传送。而重要的是frame在传送的同时万一发生冲撞,传送端由于无法立刻发现,而必须继续传送完毕。传送端必须等不到对方的回复后才能认定发生冲撞。由于较长的frame在传送时被干扰或冲撞的机会也较大,而且长frame在传送时也会花较长的时间。在网络状况未清楚之前直接将长frame送上网络是非常冒险的,尤其是网络负载较重时,更会严重影响网络频宽使用效率。因此长frame先用短小的 RTS frame打头阵是较聪明的作法。如果 RTS frame与其它frame发生冲撞,也可以早点发现。RTS frame上中的 持续时间值则带有预约的性质。如果 RTS frame没发生冲撞,则接下来的长frame应该可以成功的传送出去(还是可能受到干扰,但至少不会冲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8: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式协调功能 (PCF)
IEEE 802.11 除了提供上节所描述 DCF 方法来传送异步frame外,也提供了另一个方法来支持「免竞争」的服务,以传送具时限性的frame。此方法称为「集中协调式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简称PCF)。PCF运作的特色是在一个具有协调者 (Point Coordinator) 的BSS中,所有工作站都能接收在PCF控制下所传送的所有frame。至于工作站有无能力回复由协调者所传送的免竞争轮询 (Contention Free Poll, CF-Poll) 则属于一种选项。有能力回复免竞争轮询的工作站称为可轮询(CF-Pollable) 工作站。无能力回复免竞争轮询的工作站称为非轮询(Non CF-Pollable) 工作站。可轮询工作站可以要求加入协调者的轮询名单中。每次被轮询到时可以传送一笔frame。非轮询工作站则在免竞争周期中不能传送frame,只能在收到frame时回送一个回复frame。可轮询工作站所传送的frame的目的地工作站可以是任何工作站(协调者,可轮询工作站,或非轮询工作站)。此frame也可顺便携带一回复 (ACK) 讯息,用以回复前一笔由协调者传送来的frame。如果此frame本身没有收到回复讯息,则此工作站不可以立刻进行重送的程序,必须等到下一次被询问时,或等到进入竞争周期时才能重送此frame。如果可轮询工作站所传送的frame的目的地工作站是一个非轮询工作站,则此非轮询工作站必须依照 DCF 的方式在一个 SIFS 间隔时回送一个回复frame。在 PCF 周期中,协调者与被轮询者在传送frame时都不使用 RTS/CTS 控制frame。协调者在免竞争周期内重送frame时并不像DCF所采用的后退方法 (backoff)。它等到该目的地工作站再次成为轮询名单中的首位时才重送此frame。也可以在免竞争周期内等到一个 PIFS 的空档时重送此frame。
免竞争周期之结构与时序
在免竞争周期 (Contention Free Period, CFP) 内,frame的传送由 PCF 控制,而在竞争周期(Contention Period, CP) 内,frame的传送则由DCF 所控制。免竞争周期与竞争周期应该轮流出现,如图13-31 所示。免竞争周期起始于一个由协调者所传送而携带 DTIM 组件的 Beacon frame,终止于由协调者所传送的 CF-End frame或 CF-End+ACK frame。
图13-31 免竞争周期/竞争周期 交替出现
协调者依照系统之免竞争再现率 (Contention-Free Repetition Rate, CFPRate) 产生免竞争周期。免竞争出现率是以包含几个DTIM 间隔来定义。协调者必须利用Beacon frame中的 CF Parameter Set 组件中的 CFPPeriod 字段将此值传送给所有属于同一个 BSS 的工作站知道。免竞争周期的长度由协调者决定,其最大值由MAC MIB中的aCFPMaxDuration 对象所定义。免竞争周期的最大长度或实际长度不一定要是 Beacon 间隔的整数倍。如果免竞争周期的长度大于 Beacon 间隔,则协调者在免竞争周期间会于适当的时机送出 Beaconframe。这些Beacon frame (包括第一个Beacon frame )所携带的 CF Parameter Set 组件中的 CFPDurRemaining 字段值 (记录此免竞争周期之最大剩余时间,单位为毫秒 ms)都不等于零。在竞争周期间所传送的 Beacon frame的 CFPDurRemaining 字段值则都应该等于零。图13-32 所示为这些参数间的关系范例。图中 CFPRate 等于两个 DTIM 期间,也就每经过两个 DTIM 期间,就必须开始启动一个免竞争周期。图中一个 DTIM 期间等于三个 Beacon 期间。也就是一个超级frame的长度等于六个 Beacon 期间。协调者在此期间将传送六个 Beacon frame,其中第一个 Beacon及第四个 Beacon frame将携带 DTIM 组件。图中免竞争周期大约是2.5 个 Beacon 期间。
图13-32 Beacon 间隔与免竞争周期范例
协调者可以根据其必须处理的交通量及轮询工作站数量而提早或及时终止免竞争周期。由于原定传送 Beacon frame的时间 (Target Beacon Transmission Time, 简称 TBTT) 可能恰巧有其它frame正在传送(媒介忙碌中),因此传送 Beacon frame的时间可能会被延后(必须等该frame传送结束且完成回复工作后)。这使得此免竞争周期必须被迫缩短,缩短的时间就是 Beacon frame被延后传送的时间,如图13-33 所示。此最大的延迟时间发生在该frame是一笔MSDUframe且其长度大于aRTSThreshold 临界值及 aFragmentationThreshold 临界值。此时最多会包含一个 RTS frame,一个 CTS frame,若干 Fragment frame,而且每一个 Fragment frame后面都跟着一个 ACK frame。连续两个frame间则有一个SIFS 时间间隔。如果 Beacon frame真的发生被延后传送的情形,则在免竞争周期开始的第一个Beacon frame上之CFPDurRemaining 应该要仔细计算,以保证此免竞争周期可以在 TBTT + aCFPMaxDuration 之前结束。
图13-33 延迟传送之 Beacon frame与缩短之免竞争周期范例
PCF 运作程序
在免竞争周期中工作站传送frame的方式是依照一种称为「轮询」(polling)的方法上,并且由 BSS 中AP内部的协调者来控制。协调者在免竞争周期的开始就取得传输媒介的使用控制权,并且在免竞争周期中以等待较短的frame间隔 (PIFS < DIFS) 方式来维持传输媒介的控制权。所有在 BBS中的工作站 (协调者除外) 于免竞争周期开始时都将其 NAV 值设为免竞争最大周期 (CFPMaxDuration)。这样可以避免因工作站未被轮询到却传送frame所造成的问题。
在免竞争周期中frame的回复方式依该笔frame的目的地工作站性质分为三种:(1) 接收该笔frame的工作站是协调者。此时协调者可在传送下一笔frame及轮询给别的工作站时顺带回复此frame:Data+CF-Poll+CF-ACK, 或在传送轮询给别的工作站时顺带回复此frame: CF-Poll+CF-ACK。(2) 接收该笔frame的工作站刚好也是被协调者轮询的工作站。该工作站若有frame要传送则可在传送frame时顺带回复此frame:Data+CF-ACK。若无frame要传送则专程回复此frame: CF-ACK。(3) 接收该笔frame的工作站不是刚好被轮询的工作站(包括未轮询工作站及非轮询工作站)。此时该工作站应该以 DCF ACK 的方式回复此frame:等待一个 SIFS 间隔候传送一个回复frame。
在免竞争周期开始前,协调者应该先侦测传输媒介,并且在媒介空档时间达一个 PIFS 时传送一个Beacon frame启动此免竞争周期。此 Beacon frame中带有CF Parameter Set 组件及 DTIM 组件。之后协调者必须等待至少一个SIFS间隔后传送下列四种frame的一种:Data frame,CF-Poll frame, Data+CF-Poll frame, 或 CF-End frame。如果免竞争周期是空的(协调者没有资料要送给工作站,也没有轮询名单),则 Beacon frame后应立即跟上一个 CF-End frame。
在免竞争周期中处理NAV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网络上可能存在重迭但彼此协调的BSS。前面已说过,所有在 BBS中的工作站 (协调者除外) 于免竞争周期开始时都将其 NAV 值设为免竞争最大周期 (CFPMaxDuration)。之后每次收到一个 Beacon frame,就根据其上的CFPDurRemaining 值来修正 NAV 值。这包括由其它重迭BBS 的协调者所送来的 Beacon frame。在 NAV 值不等于零之前工作站是不会主动传送frame的,这样可以避免工作站在免竞争周期间取得媒介的控制权。尤其是当免竞争周期横跨许多个媒介占用周期(medium-occupancy intervals,如采用跳频实体层之 dwell 周期)时,这个方法更是重要。此方法同时也有降低隐藏工作站 (hidden stations) 在免竞争周期中因侦测媒介空档达DIFS 时间而传送frame的可能性。这种传输可能破坏一笔正在传送中的frame。协调者在免竞争周期终止时会传送一个CF-End frame或 CF-End+ACK frame。工作站如果收到此类frame,无论是由哪一个 BSS 收到,都应该将其 NAV 值设为零,并且开始进入竞争周期。
当工作站加入一个含有协调者且正运作中的BSS时,必须先设定其NAV值,不能立刻传送frame。方法是利用接收到的任何 Beacon frame或 Probe Response frame中的 CFDurRemaining 值。
PCF传输程序
PCF传送frame的次序通常是先由协调者送给工作站,然后由工作站送给协调者,如此重复交替进行。至于工作站传送frame的先后顺序则由协调者来控制。图13-34 为免竞争周期中frame传送的典型范例。
图13-34 免竞争周期中frame传送范例
工作站如果配置跳频式实体层 (FH PHY), 则每次取得频道使用权时,有效期只有一个dwell time boundary。因此工作站如果要传送frame,则必须在dwell time boundary之前传送完成,并且收到对应之回复frame。被轮询的工作站如果预期不能在dwell time boundary之前完成此事,则应该延迟传送至下一次机会,并且传送一个 ACK frame或 CF-ACK frame。如果dwell time boundary已经非常逼近,使得工作站连传送一个 ACK frame或 CF-ACK frame都无法及时完成时,则协调者就不应该轮询该工作站。也就是说,协调者轮询某工作站时,一定保证该工作站至少有足够的时间传送一个 ACK frame或 CF-ACK frame。
PCF 传送frame的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1) 当协调者是传送工作站或接收工作站时, (2) 当协调者不是传送工作站也不是接收工作站时。以下说明此两种模式的运作情形。
首先是当协调者是传送工作站或接收工作站时。协调者传送给可轮询工作站的frame可以是下列七种的任何一种:
Data frame: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欲传送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而该接收工作站不是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无尚未回复的frame。
Data+CF-ACK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欲传送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而该接收工作站不是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有一笔 SIFS 时间以前从可轮询工作站收到但尚未回复的frame。
Data+CF-Poll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欲传送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而该接收工作站正好是下一个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无尚未回复的frame。
Data+CF-ACK+CF-Poll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欲传送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而该接收工作站正好是下一个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有一笔 SIFS 时间以前从可轮询工作站收到但尚未回复的frame。
CF-Poll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并无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但该工作站正好是下一个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无尚未回复的frame。
CF-ACK+CF-Poll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并无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但该工作站正好是下一个被轮询的工作站,而且协调者手上有一笔 SIFS 时间以前从可轮询工作站收到但尚未回复的frame。
CF-ACK frame : 使用时机是当协调者并无 Data frame给某一工作站,也不轮询工作站。不过协调者手上有一笔 SIFS 时间以前从可轮询工作站收到但尚未回复的frame。(例如协调者下一个欲传送的frame是属于管理类的frame,如Beaconframe,则是使用此CF-ACK frame的适当时机)。
协调者也可以在免竞争周期内传送Data frame或管理frame给非轮询工作站 (non-CF-Pollable) 及非省电工作站 (non-Power Save)。这些工作站则应该在一个 SIFS 间隔后回送一个 ACK frame。协调者当然也可以在免竞争周期内传送广播frame或群播frame。因为启动免竞争周期的Beacon frame带有DTIM组件,如果某些已连结的工作站处于省电模式,则这些欲广播或群拨给省电模式工作站的frame应该在此Beacon frame后立刻传送。
可轮询工作站只要收到任何由协调者送来而且设定 CF-Poll 的frame,就可以在一个 SIFS 间隔后传送一个 Data frame。如果工作站刚好没有frame要送,则传送一个Null frame。如果携带 CF-Poll 的frame需要回复,则可传送一个 Data+CF-ACK frame (或 Null+CF-ACK frame)。如图13-35 所示,U1 frame同时也携带前一个 D1 frame的回复讯息,而 D2 frame则携带 U1 frame的回复讯息。
在免竞争周期中,协调者传送frame的时间间隔是 SIFS, 除非原定 SIFS 间隔后应该出现的frame没有出现。此时协调者在继续等待至一个 PIFS 间隔后,立刻送出下一个frame。这样协调者就不会因为某些回复或响应frame的流失而丧失主控权。如果协调者等待时间过久(大于 DIFS),则某些刚加入的非轮询工作站可能在侦测媒介空档期达 DIFS 时开始传送frame,造成混乱。如图13-35 所示,D3 frame除了携带前一
个U2 frame的回复讯息外,也携带CF-Poll轮询某工作站,但该工作站没有任何反应(也许已当机)。协调者在继续等待至一个 PIFS 间隔后,立刻送出下一个 D4 frame。
当协调者无frame可传送且轮询名单空白时,或 CFPDurRemaining 时间等于零时,可以送出一个 CF-End frame终止此免竞争周期。如果之前尚有frame须回复,则可传送 CF-End+ACK frame。所有收到 CF-End frame或 CF-End+ACK frame的工作站都应该将其 NAV 值设为零,并且开始进入竞争周期。如图13-35 所示,协调者送出一个 CF-End frame后(如果U4frame须回复,则应该是 CF-End+ACK frame),所有工作站将其 NAV 值设为零。由于此时 CFPDurRemaining 时间尚不等于零 (CFP < CF-Max-Duration),此免竞争周期的终止应该是属于协调者无frame可传送且轮询名单为空白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协调者不是传送工作站也不是接收工作站的情形发生在可轮询工作站被轮询时可传送一个 Data frame或Management frame给同一个 BSS 中的任何一个工作站。此时 Data frame的接收与回复方式必须采用DCF的规则,即目的地工作站必须在收到frame后一个 SIFS 间隔回送一个ACKframe。如图13-36 所示,由于 D1 frame携带轮询讯息,因此 D1 frame的接收工作站可以传送一个 Data frame。图中此工作站将 Data frame传送给其它的工作站而不是传给协调者。因此该目的地工作站在收到frame后一个 SIFS 间隔回送一个ACKframe。值得注意的是,此 Data frame可以包含若干个片段 (Fragments) ,此时每一个片段都必须有一个 ACK frame。协调者取回控制权的时机是在 ACK frame后的一个 PIFS 间隔。由于片段与 ACK frame间的间隔等于一个 SIFS,因此协调者会在最后一个 ACK frame后的一个 PIFS 间隔取回控制权。另外即使此 Data frame的长度大于aRTSThreshold,在传送前也不须使用RTS/CTS 控制frame。这是因为在免竞争周期中所有工作站之NAV已事先设定,因此不须担心frame冲撞的问题。
图13-36 免竞争周期frame传送范例(协调者非传送工作站或接收工作站)
轮询名单之建立与维护
在免竞争周期中协调者是依靠轮询名单来进行轮询的任务。因此轮询名单的建立与维护是相当重要的。前面已介绍过,工作站在开始通讯之前,必须先利用Association 控制frame与协调者建立连结关系。在此frame中工作站就可以表明是否加入轮询名单中。加入轮询名单当然可以有被轮询传送frame的机会,但是不加入轮询名单也有好处。例如有些较常处于省电模式的工作站在没有frame要传送的时候不希望常常被轮询而受到干扰。因为每次被轮询到就必须由省电状态被叫起来回答。而协调者如果有frame要转送给省电模式工作站,则只要在免竞争周期的开始阶段将之叫起即可(这些省电模式工作站必须接收第一个 Beacon frame中的 DTIM 讯息)。给省电模式工作站的frame通常在免竞争周期的前段先传送。工作站加入轮询名单后则可以利用 Reassociation 控制frame要求退出轮询名单。不在轮询名单内的工作站只能在竞争周期中以DCF的规则传送frame。
协调者根据轮询名单轮询时也有不同的做法。例如轮询名单较长时可能必须经过几个免竞争周期才能轮询一遍。在一个免竞争周期中如果已完成轮询一遍而尚有剩余时间,则可以根据交通量分布情形或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挑几个比较重要的工作站给于较多的传送机会。当然协调者也可以提早结束免竞争周期。此部份相当于有一个排程算法,至于协调者要采用哪一种排程算法就不是标准的规范范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学习!!!!!!!!!!!!!!!!!!!!!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2 19: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子,你说得不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CSNA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